5月19日-21日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资料图】
将与鄂尔多斯观众首次见面
2023
绝美的旗袍群舞
婀娜典雅或英俊潇洒的审美气息
考究的舞台及美术设计
流淌着热烈情感
……
演绎革命理想信念与执着的同时,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描绘了小家中细腻的人性与爱,在每个角色的生命历程中相互交融,将“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位看过“电波”的观众……
1
弄堂深处的烟火气
凝练质朴优雅上海气质
正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总编导韩真所说:
“上海弄堂里的清晨,穿着旗袍的女人们扇炉火、买早点的场景,是属于这座城市最美的回忆。”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婉约如画如梦如轻烟。
一朵栀子花、一把竹伞、一把小蒲扇,在弄堂里,轻轻打两个弯,这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唤起所有的观众对于"老上海"的记忆与回味。把这种质朴的优雅传递出来,则是"电波"中独有的上海气质。剧中《渔光曲》选段重现了老上海弄堂深处的迷人韵味的同时,也成就了央视春晚的“名场面”。
当气氛紧张的剧情融入唯美浪漫的《渔光曲》,不仅不违和,反倒有着奇妙的化学反应,紧绷的嘴角拥有一丝岁月静好的上扬,观众可以在此刻享受平实又舒适的安逸。
越是柔美、市井、烟火气,才越能体现出革命者走在刀锋上、坚持崇高理想的不易。在一场深刻的离别之前,这种安宁、幸福是多么让人动容。
2
舞剧重述红色记忆
激活观众红色基因
不管在哪个时代,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不管是红色叙事还是其他,你只是选择了那个时代而已,而我们最终要表达的,都是人性。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总编导 周莉亚
黎明前最黑暗时光里,一阵阵微弱却又绵绵不绝的嘀嘀声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响起,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红色电波,是革命脉搏的有力跳动,它诉说着英雄的故事,续写着人们心底信念的诗篇。
红色基因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每个中国人心里都埋藏着红色基因,一旦被触碰,就会引发巨大的能量。或许正是因此,从老年观众、中年观众到青年观众,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几乎俘获所有年龄层观众的热爱。
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舞剧再现了为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最终舞台呈现所传递出来的信仰、信念以及奉献、牺牲精神,深深感动和感染着现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每一个人。
3
全新叙事结构、舞剧“蒙太奇”
呈现唯美电影质感
电波之好看,还如同欣赏一部电影大片。
打破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刻板印象,《永不消逝的电波》首先是一部故事性、人物性都极强的舞剧:
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出紧张的节奏,撑着黑伞的身影行色匆匆,舞台上昏暗压抑的气氛对应着解放前夕的上海。“李侠”和妻子“兰芬”并肩,来到这处没有硝烟的前线……种种细节,还原了真实紧张的敌后工作氛围,恰如其分地呈现让观众们看得惊心动魄;报馆职员、裁缝、女工、黄包车夫、卖花女……他们都似乎隐藏着双重身份,一步一步从历史的暗夜中朝观众走来;漫天的雨丝,行色匆匆的黑雨伞,恢弘壮阔的音乐,把人们瞬间带回到解放前夕的上海。
在舞剧中对插叙、倒叙、闪回、平行叙事等电影式结构的混用,舞台被分成不同的部分并行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舞剧略显单一的发展脉络,进一步输出了悬疑的高概念设定。
26块布景板的转换和旋转将舞台划分出了前中后不同景别,再加上对灯光出神入化的运用,让悬疑日常等不同情绪自如切换,颠覆传统舞台戏剧的模式,让剧情容量和信息量集中暴发,表现出时空的交错感,营造出舞剧独有的蒙太奇。
电报机的发报声急促有力,无序的数字背后蛰伏着枪林弹雨,风雨交加的夜里暗藏杀机。无声的枪口,紧张的追逐。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长河无声 滔滔东去
电波不绝 信念永存
5月19日—21日
鄂尔多斯市保利剧院
走进剧场
一起解开“电波”密码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