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雪中悍刀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竟然是:皇宫门前打从三品?
(资料图片)
嗯,这个是真打,不用武指自己发挥十分真实[捂脸],徐骁那段反正等着也是等着,没事儿打着玩儿呗也是绝绝子。
不过还看到有人评论徐凤年:徐凤年弹个核桃和帕金森一样,刀一直抖,打架就在那装B显摆半天造型,收刀都收不利索[捂脸]
原著还是挺长的,现在网上听起来最带感的应该是拒北城之战了,姜泥手持大凉龙雀站在城头击鼓,不知道这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剧版了。
#雪中悍刀行#
中小学课本知识延伸系列之《西门豹治邺》
在我上学那会儿,这篇课文还叫河伯娶妻,忘记在几年级学的了。
现在在小学四年级课本上,题目改叫《西门豹治邺》,我看了下现在的教材内容,还是截取了河伯娶妻那一段,只是改了名字。我觉得还是原来那个好,生动、好记,也体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而《西门豹治邺》完整的故事,有趣的可不止河伯娶妻这一件事,不过,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足以感受到西门豹的治理风格和他的雷霆手段。
再讲两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有兴趣可以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更多了解西门豹这个人,以及他对邺城的治理。
西门豹开始开展工作之前,想要先摸清身边的人谁更可信。他就谎称自己丢了一个车轴上的木条,派了身边一批人去找。
东西本来就没丢,结果大家都没找到,回来复命。西门豹又派了另外一批人去找,这回还真在一个农户人家的房间里找到了。
这个自作聪明的人,就上了西门豹用人黑名单了,所以,老板是不能随便骗的。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西门豹治理邺城一段时间之后,有人打探出粮仓里没有粮食,钱库里没有钱,武库里没有兵器,就跑到魏文候那边,告了他一状。
魏文候跑去找西门豹要说法,西门豹说出一句名言:“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意思说,我听说,想要成为周武王那样,让天下归心的君主,就要藏富于民;想要成为雄霸一方的君主,就要武库富足,国民善战;只有亡国之君才会想着搜刮民财,让国库富足。
我知道大王您要走的是王霸之路,我才藏富于民。那些东西,只要您有需要 ,随时都可以调用。您要不信,请让我上城头击鼓,鼓声一响你要的东西就到了。
魏文候不信,就让西门豹去击鼓了。一声鼓响,百姓陆续带着武器就来了;第二声鼓响,又有很多百姓背着粮食就出来了。
慢慢百姓都聚集到了城下,魏文候惊呆了,说,我明白你的治理方式了,让大家都散了吧。
西门豹并没让大家回去,他对很魏文候说,百姓对我的这种信任一次都不能辜负,否则就会失信于人。既然他们都来了,不如趁机把燕国之前夺走的八个城池给抢回来。
魏文候应了。
西门豹果然一战功成,收复了被燕国占领的失地。从此,深得魏文侯的信任。
西门豹其实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重要代表,历法严明,执法公正。
古人有三不欺之说,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直白点就是,第一种,太聪明了,不可能骗到他;第二种,人太好了,不忍心欺骗他;第三种,就是西门豹这种,不敢欺,因为律法太严明,害怕被惩罚,不敢欺。其实是这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管理风格。
最后这种,靠高压维持秩序的,难免得罪太多人,最后,靠山一倒,难免群起而攻之。商鞅如此,这个西门豹也如此,在魏文候死后,魏武候继位不久,他就被处死了。
不过,百姓记得他修渠治水造福万代的壮举,给他兴建庙宇,四季供奉,也算青史留名,没有辜负自己的一番心血。
#我要上头条。# #春秋战国#
刘金定大战南唐134:两军对阵各凭本事,玲珑女将替换二路元帅陶三春,江宁王见色起意污言浪语调戏艾银平!——书接上文:军师苗从善陪着赵匡胤在城头观阵。下边打赢了,乐得赵匡胤眉飞色舞,亲自击鼓助威,膀子打酸了,也不知累。
一看陶三春要败阵,赵匡胤急得忘了抡鼓槌了:陶王妃不行了!这可怎么办?真要输了没什么,伤着碰着对不起死去的御弟郑子明。两军阵前的少王郑印,见母亲支持不住,催马拧枪过来助阵。
南唐将一看宋营又上来人了,还要俩打一个,那可不行!这边有巢湖四怪冲上来,迎战郑印。赵美容一看,南唐将这么多人,如果群殴混战,宋将准吃亏,弄不好,疆场这些人,就得全部殉难。怎么办?
正在千钧一发之时,远处飞来三匹战马。前边是矮英雄冯茂,身旁是梨山老母的徒弟艾银平,后边是高君保。三个人见此情景,急忙顶盔挂甲,罩袍束带,收拾利落冲到疆场。
冯茂问高君保:“贤弟,那员女将是谁?”高君保回答:“是二路元帅陶王妃,不知敌将是谁?这么猛。咱三个人从两军阵中间冲过去,先到宋营队前招呼一 声,然后去战敌将。”
艾银平说:“高少爷!我刚到宋营,寸功未立,不好意思进城,让我打这阵吧!”“贤嫂!你体弱力薄可能行?”银平笑了笑:“贤弟看不起我!今天我露两手叫你瞧瞧。你们哥俩给我站脚助威,看我如何胜敌将。”
冯茂说:“贤妻,你能打胜仗更好,打不过敌将,我上前给你帮忙。”艾银平跳下战马,重新整好鞍鞋嚼环,收拾利索,飞身上马,摘下绣绒刀,一扫马后鞡,这匹马四蹄蹬开,飞奔疆场。
艾银平人急马快,很快冲开阵脚来到疆场当中。靴尖点镫,镫带绷镫绳,战马停住。艾银平慢声细语地说:“陶元帅,请下来歇马,民女去胜南唐将。”艾银平声音不大,清脆悦耳。
陶三春闻听转忧为喜,正盼有人打接应呢。急忙带马闪在一旁,擦擦汗水,定睛观瞧,见来的是一位女将,开始以为是刘金定到了,细看不对,这女将比金定个子矮,人又瘦,长得温柔典雅。
陶三春看罢暗想:哪来这么个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到疆场不是找死吗?陶三春刚要问,高君保在一旁喊:“陶元帅,请回来。让艾小姐打一阵。”
陶王妃冲艾银平笑了笑:“谢谢姑娘帮忙,叫我喘口气,刀枪无眼,你可小心了。”说完,踅马归队。
冯茂催马跑到疆场把郑印叫回来,鄱阳湖icon的老大见郑印被人叫走,自己也只好归队。
再说江宁王李泊,打得正兴起,陶三春被人叫走了,眼前出现个年轻的美人。书中交待:论模样艾银平是上中等人。今天和那几位女将相比,成了绝代佳人。
因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人与人比较看,有丑俊之分。陶三春长得像个男子;赵美容和李秀英是半老徐娘,过景了;那一百女兵都是丑丫头。所以,银平往这些人面前站立,成了国色天姿的美人。
江宁王李泊生性好色,见着女人走不动道。今天看见银平,眼珠定住,就好像三伏天的蚊子--往肉里叮。心想:这哪是凡间女子?分明是嫦娥icon降世,仙女临凡。看得他二目发直,咧嘴傻笑。
艾银平被瞧得粉面通红,厉声喝道:“敌将通名受死!”艾小姐本来使了挺大劲,李泊听着像唱歌一样,连忙回答:“俺江宁王李泊,你是何人?”艾银平说:“我乃艾德宽之女叫艾银平。”
李泊听完就是一愣,他自言自语念叨:“艾德宽这名字好熟呀?”艾银平说:“当初我父也保南唐,官拜都察使。”李泊恍然大悟:“噢,本王知道了,你是老齐王李景达的儿媳妇,你的丈夫李宝辉夭亡,你是孀居。”
艾银平脸面通红,点头说道:“正是!”“哎呀呀!说起来咱是一家人,我和李景达论弟兄,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按辈儿论你是我侄媳妇。李家媳妇怎能保宋呀?快跟本王回营吧。不久你公爹也要到前敌助战,难道你这当儿媳的和公爹交战?”
艾银平说:“江宁王,你久在朝外,不知朝内之事,南唐皇帝沉溺酒色,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听信于洪谗言,连年交战。昏君在清凉山icon下,大兴土木,盖行官、建凉亭,文武敢怒而不敢言。”
“忠臣进谏言,昏君不但不听,还处以极刑。我父冒死上书,被昏君削职为民,贬出国都,永不听用。常言道: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故此奴家投宋,讨伐昏君。”
“我和少齐王李宝辉,虽然成亲,实际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他死后我离开李家,遵父母之命,将终身托于宋将冯茂。我和李家乃陌路人,现在我已经保了宋朝真主。”
李泊闻听嘲笑地说:“谁是真主?哪个是假主?谁对我好就是真天子,南唐后主是我的侄子,他给我王位,我就给他卖命。他一时糊涂将你父贬出朝,等本王回金陵见圣驾求情,保奏你父官复原职。”
“有本王在,决不会叫你们父女吃亏。另外你婚后丧偶,年轻守寡,太冷清了,你虽然是我的侄媳,已经出五服了。不如你给本王做个小妾,保你吃尽穿绝,享尽人间乐趣,强似嫁给宋将,你看如何?”说完一阵淫笑。#评书# #刘金定大战南唐#
#上阳赋#大结局前篇,萧綦留胡子,酷帅还是丑了?被困在呼兰的王儇即将被拓司于至于死地,萧綦及时赶到将战鼓掀翻,一番打斗把长剑至于拓司于脖颈、大喝一声“都别动”!
听到熟悉的声音,王儇一阵惊喜,大王真的没死,大王终于回来了。王儇迅速站起来,跟萧綦肩并着肩站立、共同抵御敌人。
萧綦骑马带着王儇班师回朝,乌里木和阿丽玛跟随,庞葵押运着叛军首领。守城将士不明就里,城头则击鼓备战,有军情,即刻剑拔弩张起来。
1359年,陈友谅收到一封书信,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了几个字:“我是常遇春,是我打败了你”。陈友谅大怒,立即击鼓升帐,誓要其血债血偿。而常遇春这次犯的事,差点给朱元璋带来了灭顶之灾。
常遇春是安徽蚌埠人,少年时喜欢舞枪弄刀,曾跟随别人修习武术。但因家境贫困,支付不起学费,因此便一边给别人打工,一边偷师学艺。常遇春不愧为练武奇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不仅习得了十八般武艺,还精于骑射,力大过人。
学武有成后,常遇春不甘于眼前现状,于是落草为寇,投奔了活动在自己家乡附近一带的盗匪头子刘聚。刘聚见常遇春有勇力,就让他当什夫长,并引为心腹。
刚开始常遇春跟随刘聚拦路抢掠,入宅为盗,不仅可以大碗吃肉,还能分得银两,生活水平一下子就提升了N个档次,感觉非常新鲜。
但过了几个月后,常遇春就对这种打家劫舍的生活开始萌生厌倦。彼时各路义军群雄并起,而常遇春发现刘聚并没有长远打算,于是迸发了脱离盗群,另寻出路的念头。
他听说滁州的朱元璋豪侠仗义,很有作为。于是就前往滁州暗中观察朱元璋的行径。果然如其所料,朱元璋部队纪律严明,不伤害百姓,而且视士卒如弟兄的作风让常遇春大生好感。他当机立断决定投奔朱元璋。
面对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问道:“你来投靠我,是因为想找碗饭吃吗?”,
常遇春坦然道:“我以前在刘聚手下打家劫舍,并不愁衣食,只是刘聚只知抢掠和盗窃,并无大志。我听说将军是位贤明智者,因此前来投奔,为将来的前程愿效死力。”
朱元璋再问:“那你能跟我过江打仗吗?”
常遇春回答:“将军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见常遇春言辞中肯,且人又孔武有力,就把他留了下来。从此,常遇春弃盗为良,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由于常遇春每次打仗都骁勇异常,朱元璋因此每次都把打先锋的任务交给他,而常遇春也不负朱元璋厚望,基本是每战必胜。
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下池州,陈友谅立即组织军队反攻,徐达、常遇春在九华山设伏,一举俘获了三千敌军。
对于这三千俘虏如何处置的问题,徐达和常遇春发生了分歧,常遇春建议是上报朱元璋,等待领导的意见。但徐达认为现在正是非常时期,带着这么多的俘虏不安全。但徐达依然坚持己见,常遇春无言。
但就在当天晚上,常遇春就瞒着徐达将这三千俘虏全部活埋,只留下了几个活口回去给陈友谅报信,并附上了那句让陈友谅怒不可遏的书信。
陈友谅为挽回尊严,决定亲自动手。1360年,陈友谅率领当时他在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朱元璋发起攻击,这些战船有三层楼高,并且装备了各种火炮,朱元璋的渔船在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不堪一击。
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大军来攻的时候,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克了军事要地采石,速度之快让朱元璋措手不及。当时,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城里只有三千守兵,而陈友谅的军队有十万之众。
达到太平后,陈友谅直接将船开到靠城的江边,用短梯爬上城头,一举歼灭了三千守军。城破后,陈友谅命部下大肆血洗城池,以此报复常遇春杀俘之辱。
太平城破后,陈友谅率大军直奔朱元璋大本营应天。朱元璋这时只有20余万兵力,而陈友谅有六十万大军,并且水战水平也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面对气势汹汹的陈友谅,朱元璋此时也慌了,他顾不得斥责常遇春,急忙召集部下商量对策。好在他的侄子朱文正那次宛如天神降临,硬是以一万兵力坚守南昌83天,有效地阻挡了陈友谅南下时机,否则朱元璋必败无疑。
经此一役后,常遇春在弑杀一方面也收敛了很多,后来再有俘虏,也不敢擅自坑杀。
陈友谅失败后,常遇春又毫不停歇,开始着手对付江南的张士诚。在扫明江南后,常遇春又以副统帅的身份,北伐元朝,攻取元朝首都,将元顺帝赶往了蒙古草原。
1369年,常遇春北伐胜利,班师而归。然而走到柳河川的时候,突然得了暴病(传说是得了“卸甲风”:就是古代打完仗,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否则容易感受风寒而身亡),不久病逝,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得知后,深感悲痛,并赋诗一首悼念:“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从1355年投靠朱元璋,到1369年凯旋途中暴毙,长达十四年的征伐中,大小战争经历百余场,从未败北。他常说自己能带将十万之军,横行天下,因此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但其英年早逝却让人扼腕叹息,后人有人说其早逝是因为他前半生太过弑杀所致,所谓“杀降不祥”。但是不管如何,在他短短四十年人生中,他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1593年年2月12日,朝鲜抗倭名将权栗的“死对头”宇喜多秀家,亲率3万日军,兵分7路,杀气腾腾直扑幸州,准备一举“削平”这座小土包。
这一天,晨曦微露,黑压压的日寇兵临城下。凛冽的风中,日军士兵背上插着的红白相间战旗猎猎作响,但见倭寇个个戴着鬼面具,面目狰狞地向朝军阵地压来,那架势就像一股汹涌的洪流,似乎能瞬间吞噬掉小小的幸州山城。
朝军将士见状,也不禁有些胆寒,清晨6时许,日军开始攻城。由于幸州只有一面可以涉足,宇喜多秀家把部队分作若干梯次,轮流发起攻击,但此举却无形中分散了兵力,使日军难以施展大兵团作战的优势。
第一梯队是小西行长所部数千人马,前者在平壤城落得惨败,又没赶上碧蹄馆之役,正想挽回点面子,于是向主帅宇喜多秀家讨得先锋之职,打算一雪前耻。可他万没料到,这个权栗竟是块硬骨头,谁先张嘴就咯谁的牙。
小西行长一声令下,日军号叫着向前猛冲,但朝方阵地却静得可怕。看到敌人大部已进入射程,权栗亲自击鼓3声,霎时间,火矢流弹、滚木礌石如雨点般落下,正冲到半山腰的日寇哭天抢地,却无处躲闪。小西行长所部死伤惨重,灰溜溜地在其他日军将领鄙视的目光中撤出战斗。
见前军狼狈如此,石田三成准备抢个风头,遂指挥第二梯队冲杀过去。没承想,朝军的火力丝毫没有减弱,他的部队尸横遍野不说,自己也挂了彩,无奈败回本阵。
紧接着“出场”的黑田长政,看到前两位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拿部下当朝军的活靶子,于是想先来个“火力覆盖”,清除掉朝军火力点。他调来近百名铁炮手,站在江堤上对着朝军栅栏一阵猛射,可无奈朝军防御工事“质量过硬”,铅弹大都打在木栅栏上,难以伤到藏在后面的朝军半根汗毛。
有些铁炮手自恃聪明地抬高射角,妄图以弧线将弹丸射入城中,可是,这样落入城中的子弹已经没有多少杀伤力了,依然是枉费工夫。一通乱射后,黑田长政也垂头丧气地退回己方阵地。
3支攻城梯队居然都败下阵来,宇喜多秀家不由得恼羞成怒,决定亲率主力攻城。俗语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日军强打起精神,总算拼死突破了朝军头道栅栏。
一些朝军士兵惊骇不已,掉头就跑,龙仁之战的悲剧眼看就要再度上演。正在城头督战的权栗见状不容分说,手起刀落,斩了几名逃兵。其余朝军官兵不敢再退,他们心想,“背后就是滔滔江水,既然横竖都得死,还不如跟敌人拼了!”
于是,朝军将士陡生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豪气,转身扑向日寇。正为突破朝军第一道防线而扬扬得意的宇喜多秀家,没想到对手还会杀个“回马枪”,一时间方寸大乱。他本人身中两箭,幸亏手下抢救才撤出战斗,侥幸生还,而他身后却丢下数百具日军尸体,其家臣明石与右卫门也死在乱军之中。
尽管4次攻击失利,但日军仍不死心,吉川广家带领第五梯队又冲了上来,与朝军在第二道栅栏前展开了白刃战。权栗见战况胶着,丢下鼓捶,亲自上阵,与部下同仇敌忾,用刀枪、箭矢、滚木、石块、开水等各式武器打击侵略者。
吉川广家刚刚带着他的部下狼狈地退下去,那边,毛利秀和小星川乔秋的第六梯队就紧跟着发起冲锋,继续猛攻第二道栅栏。见形势危急,权栗摩下的僧兵将领处秋挺身而出,带领士卒与日寇英勇搏斗。
朝军人人腰间都栓有一个石灰粉布袋,他们一手紧握兵器格杀,一手向敌人猛撒石
灰,无数“中招”的日寇揉着眼睛滚下山去。宇喜多秀家捂着伤口,看到这一幕不由得两眼冒火,决定派出之前也曾与权栗交手的老将小早川隆景出马。
小早川隆景果然名不虚传,其指挥第七梯队,很快在第二道栅栏上撕开一个口子。但没等日军蜂拥而入,早已“豁出去”的朝军士兵就用血肉之躯,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愣是将小早川隆景部赶了回去。
日近黄昏,激战了一整天的朝军箭矢已经告罄,日寇趁机又一次发起冲锋。就在这个紧要时刻,幸州城里的百姓纷纷赶来助战。许多妇女拿围裙包裹着石块向城头运送,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守城将士的士气。
石块猛砸爬上来的敌人,把日寇打得头破血流。但石块毕竟有限,眼看幸州山城沦陷在即,突然,从环城而过的汉江上游驶来大批战船。权栗定睛一看,原来是京畿水使李苹带着数千援军和数万箭矢及时赶到了。
到日落时分,幸州守军已接连击退日寇9次进攻,山坡上堆了近千具敌兵尸体。日军主帅宇喜多秀家沮丧无比,知道破城无望,只得鸣金收兵,咬牙撤回汉阳。
撤退前,日军将漫山遍野的尸体收集成4堆放火焚烧。发现敌人有败退迹象后,权栗命守军乘胜出击,又斩获日寇首级130余颗,缴获武器727件,并抓紧时间修补了城防工事。为震慑侵略者,权栗下令将缴获的敌首插于林木上示众。据称,后来日军撤离汉阳,途经此地时,见到这一惨状无不落泪,并心有余悸地将汉江称作“地狱之河”。
2011年3月,韩国第三艘世宗大王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下水,这艘7600吨、航号993的新锐战舰就被命名为“权栗”号,以纪念这位精忠报国的高丽抗倭英雄。#战争风云#
周历王年间,后宫中一个年过五旬的宫女突然产下一个女婴,据说是八百年前夏桀之时,有两条大鼋来到皇宫,自称褒城二君。夏桀命令取金盆接取其涎水,存放内宫。今日,尘封的金盆突现毫光,宫女启封视之,一条小虫钻出,突然不见。然后通过这龙涎水产下一女。
这个女子就是褒姒,出生带有神秘的色彩,不论事实如何,褒姒的母亲没有法定意义上的丈夫确是事实,褒姒从小备受歧视,被人指指点点,难以抬头做人。所以褒姒从小养成谨小慎微的性格,不爱笑也在情理之中。
褒国大夫褒垧的儿子为了保全父亲的性命,把褒姒作为“礼品”买来献给好色的周幽王。
褒姒来自乡野,常年以青山为邻,绿水为伴,自由自在惯了,很不适应森严壁垒的深宫生活。加之每天面对的是周幽王这个胡子一大把的糟老头子,这个妙龄少女很难笑得出来。
褒姒貌美如花,正当妙龄,又得周幽王宠幸,而王后申氏年过四十,人老珠黄,看见周、褒二人如胶似漆,妒火中烧。于是,她就把自己的不爽心情告诉了儿子,也就是太子宜臼。
褒姒虽然有周幽王的保护,但太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她先是遭受申后的当面训斥,接着被遣来的太子殴打一番。
史书上记载褒姒“其一笑有百二十种媚”。周幽王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让宫女唱歌跳舞,为逗褒姒开心想尽各种办法。但褒姒却始终不笑。
周幽王于是就问褒姒:“你不爱好音乐,那你所好何事?”
褒姒说:“妾无所好,曾记得昔日手裂彩绢,声音清脆,我爱听绢裂的声音。”
周幽王马上就命后勤部长每日进彩绢百匹,找来有力气的宫女撕裂,以取悦褒姒。褒姒虽爱听裂绢的声音,却依旧不见笑脸。
周幽王真是着急了,就找来他的宠臣“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大奸臣虢石父。虢石父还真是一位能力超强的人,他的办法不但让褒姒笑逐颜开,而且赢得了周幽王悬赏的一千两黄金,可谓名利双收。他出的这个可称得上“千古第一馊”的主意就是:“烽火戏诸侯”。
古时为了传递军情,常常在军事要地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座高台,即烽火台,其上堆积可燃之物。一旦有敌入侵,夜晚举火,白日纵烟,烽火相连,把敌情传至他国。而周天子举烽火之时,诸侯都有救援的义务。
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戎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火烧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这日,周幽王与褒姒一起去骊山游玩,在骊宫的城头摆下夜宴,幽王点燃了烽火,与褒姒在望边楼欢宴。
烽火在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上点燃起来,各诸侯一看烽烟警报,以为敌军来侵,急忙调兵遣将连夜赶来。一路烟尘滚滚,城下旌旗林立、战马嘶鸣,褒姒凭栏远眺,见各路军马擎火炬漫山遍野奔跑的狼狈样,觉得很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诸侯们个个顶盔冠甲,全副武装,来了却发现上了大当,不禁面面相觑,又是愤怒又是尴尬。因为此时周朝权位尚在,诸侯敢怒不敢言,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
为了博美人一笑,这样的游戏周幽王又连续玩了几次,周幽王看到冷面美人难得一见的笑容,开心地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燃烽火,戏弄诸侯。
褒姒的绝代风华令周幽王神魂颠倒,褒姒被立为王妃。第二年,褒姒生子伯服,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申氏的父亲是实力强大的诸侯——申侯。周幽王这一行为给他的亡国命运又加上了致命的一码。
骊山之上,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没有敌情却点燃烽火,各诸侯国纷纷率大军勤王,至时却发现平安无事,只好气鼓鼓地退兵回去,让废后申氏的父亲看到了可乘之机。
申侯看见自己的女儿被废,外孙也被剥夺太子之位,早已怀恨在心,他看准时机,就联合犬戎部落于公元前772年举兵攻打周幽王。
犬戎部落兵临城下,这时幽王燃起烽火想搬救兵,各路诸侯以为他又想博取美人一笑,所以都不当回事。拿国家大事开玩笑,自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镐京很快就被攻陷,周王室的财宝被掠抢一空。
周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逃至骊山,申侯和犬戎等人攻破都城后,将周幽王与伯服杀死,将褒姒俘虏。西周遂亡,可怜西周三百余年基业,毁于一旦。
《史记。周本纪》中叹道:“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意思是说褒姒不喜欢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因为不爱笑,褒姒成了祸国殃民的罪人。
事实上,褒姒是一个并无野心,也无智慧的女人。她只是周幽王的一个玩偶,没有自由,也没有什么思想。然而,她却继妲己之后成为又一个获赠“红颜祸水”称号的女人。昏君佞臣的滔天罪责,全都被无耻地推到她柔弱的肩膀上。
1360年,陈友谅调集10万重兵直扑太平府,当时,驻守的兵力只有三千,粮草又少,不少人都主张弃城逃走。朱元璋悍将花云,明知这一仗有死无生,还是与知府许瑷说道:“我来守!”
此战,是朱元璋正式与陈友谅展开决战的开端,也是花云人生的最后一战。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了混口饭吃的朱元璋,当了和尚到各地云游。后来,朱元璋参加了义军,投到了郭子兴的队伍中。
因为作战勇猛,人又机灵,很快朱元璋就被提拔成了郭子兴的亲兵,后来更是成为了义军中,不可或缺的将领。
眼看朱元璋在军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郭子兴起了猜忌之心,他担心朱元璋会夺权,于是处处排挤打压他,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奔赴定远,另立门户。
朱元璋走的时候,只带了二十四位部将,这二十四人对他忠心耿耿,而且都是可堪大用之人。在二十四人中,有一位名叫花云的将领,他被称为朱元璋身边的“黑将军”。
花云与常遇春一样,都是安徽怀远人,“浪花云叶交加舞”,和他优雅的名字不同,花云的外表粗犷,五大三粗。
公元1353年,花云听说朱元璋在临濠,提着宝剑就去面见朱元璋了,朱元璋看他武艺高强,乃奇才一名,便把他招揽到了自己的麾下。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眼光很毒辣,花云是一员难得的悍将,甚至不比常遇春差,每次攻城略地时,他总是一马当先,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有一次朱元璋准备攻打滁州,自己带着数十名骑兵先行,不巧遇到了敌方的主力部队。眼看着就要被敌军包围了,花云拔出宝剑,策马而出,一人直奔敌人的阵中,左冲右杀,连着斩了几人。
敌军一看朱元璋身边竟然有如此勇猛的大将,慌忙掉头撤退,因为花云皮肤黝黑,被敌人称为“黑将军”,他也凭借此役一战成名。
后来,花云就成了朱元璋手下的先锋,渡江的时候,最先带着部队渡过,打下了太平府(当涂),后来攻打镇江,丹阳等地时,花云也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担任禁军总管。
除了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面对山贼时花云也毫不畏惧。
第一次花云带兵路过马驮沙,盘踞在附近的山贼动了杀人越货的念头。在被山贼包围之后,花云临危不乱,靠着手中的一杆长矛杀出了一条路,双方战了三天三夜,山贼已经打了退堂鼓,花云却步步紧逼,最后把这群山贼全歼在山里。
第二次是在去宁国府的时候,途中山路众多,山中又盘踞着不少山贼。如果绕路可以避开这些山贼,但是很难在预定时间抵达宁国府。
一番权衡之后,花云还是决定从山路进发,进山后没多久,他们就被山贼包围了,双方队伍的人数差距极大,这一战打了八天八夜,花云伴随着击鼓声杀进了敌人的阵中,先后斩杀了千余人,自己身上却没有受伤。经历过这两战后,山贼听到了花云的名字,都要远远地避开。
有如此悍将,朱元璋自然要让他去守重要的地方。
因为太平府地处要冲,朱元璋派花云、养子朱文逊、知府许瑗和院判王鼎一道驻守太平府。
1360年,陈友谅集结10万大军,让爱将张定边做先锋,对朱元璋发动了突然袭击,大军直奔防御薄弱的太平府。
当时太平府只有三千守军,粮草又少,双方实力悬殊,但太平府却不能拱手让给对方。
因为拿下太平府后,陈友谅的大军就可以直奔南京。
此时,花云站了出来,朝许瑗一抱拳:“生则战,败则死,死守太平府。”
决策需大智,死守需大勇。
为了守住城池,花云身先士卒,亲自走上城头,和将士们共同作战,在他的鼓舞下,守军士气高涨,接二连三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连续打了三天,陈友谅的军队也没能迈进太平府。
可惜的是双方人数差距较大,敌军的支援源源不断,太平府的支援却迟迟没能抵达。再加上天降大雨,导致护城河的水位激增,城墙失去了作用,最后太平府还是没能守住,朱文逊战死,花云等人被抓。
花云虽然战败,可他丝毫没有认输投降的打算,挣断绳索,夺刀再战,杀五六人,还对陈友谅破口大骂:“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陈友谅勃然大怒,下令将他绑到战船的桅杆上,用乱箭射死。而许瑗、王鼎也大骂敌军,不屈而死。
城破时,花云夫人郜氏,知道城破丈夫必死,遂将三岁之子嘱托给侍女孙氏:“我不会独活,但花家不能无后,你一定要好好抚养他。”说罢,自己投河自尽。
孙氏靠采摘莲子喂养孩子,孩子7天没被饿死,经过千辛万苦,孙氏终于带着孩子见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不禁泪下,给这个孩子赐名为花炜。后来,朱元璋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
花云虽然看起来一脸凶相,让人不敢靠近,可他的一生,可以用忠勇来形容。明知会难逃一死,可他还是率3000兵马,与陈友谅10万大军厮杀了三天三夜,死守太平府的这份勇气,令人敬佩。
罗亨信单手持剑立于宣府城下,大喊道:“我今年七十三尚能为国家镇守边疆,尔等却要弃城逃跑有何颜面面对城中父老乡亲。越过此门者定斩不赦!”众将士羞愧难当,百姓高呼:“我们有救了!”
这一幕发生在朱祁镇被俘后,也先率领瓦剌大军攻打大明边陲重镇宣府!城中诸将得知皇帝被俘,军心浮动,面对蒙古铁骑,早已肝胆俱裂。这才有了想要弃城逃跑的念头,然而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在这紧要关头站了出来。不但挽救城中无数百姓,还为大明守住了北方最后的屏障,同时牵制了也先部分兵力。
等到也先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城中军民在罗享信的动员下,早已众志成城,严阵以待。也先见宣府守将居然是一个老头,讥笑道:“大明是真的没有人了,你们还不赶快打开城门投降,否则城破之时,我定将血洗全城。”
罗亨信手持鼓槌,坐于城头道:“我虽然年迈,但也想借此机会向也先太师讨教一二。”也先大怒,随即命令大军猛攻宣府。罗亨信起身,愤然击鼓,激励守城将士。全城百姓,包括妇孺涌上城墙,帮助士兵守城。
也先见到如此场景,震撼无比。于是下令停止攻城,将被俘的皇帝朱祁镇押了上来,道:“小皇帝这都是你的子民,你让他们马上打开城门,否则不要怪我无情。”朱祁镇赶忙对城上的罗亨信喊道:“朕命你立即打开城门,否则灭你九族。”
罗亨信悲痛万分,身前是君临天下的君主,是他的主子。身后是全城百姓和国家最后的屏障,对于别人或许是难以抉择的难题。
可罗亨信大声回道:“老臣对不起陛下了,等到击退蒙古人后,自当献上我的头颅。”宣府军民被他的深明大义所感染,更加齐心守城。
也先无奈之下,只能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宣府。自己则绕道攻取紫荆关,直插大明的心脏北京。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打响,而此时漠北的宣府已然成为一座孤城。内部粮草匮乏,外无援军救援,还肩负着替京师阻挡也先部分兵力的重任。
罗亨信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硬是坚持到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当属华夏的英雄。朱祁钰即位后,升任这位大功臣为左副都御史。入朝听封时,由于罗亨信年老又常年驻守边疆,听力大不如前。太监喊了几次,罗亨信才跪地谢恩,受到百官的敬仰。
正是这样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硬生生地将蒙古铁骑挡在宣府城下。景泰元年,又是这位老人发现宦官喜宁私通瓦剌,将其擒获押送到京师。
这也是罗亨信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了,随后便向皇帝请求辞官,言辞恳切令人动容!退休后老人家寄情山水,安享晚年,于天顺元年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2021加油带头人##2021生机大会##头条历史##历史##历史回眸#
(471)公元400年的东晋,西有桓玄,东有孙恩,北有后秦和北魏,可谓强敌环伺、内外交困,可司马元显却仍在朝中不断揽权,恨不能集万千重任于一身。
谢琰战败被杀后,司马元显便将谢琰的徐州刺史一职加到自己头上,并都督扬、豫、徐、兖等十六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等于把老爹司马道子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给架空了。司马元显的儿子司马彦玮也被加封为东海王。
400年12月,就在孙恩再度被刘牢之赶回大海之后,司马元显又加拜自己为尚书令,又架空了司马道子的录尚书事一职。司马元显就此独揽军政大权,将父亲司马道子彻底打入冷宫,尽管所谓大权实际上也只能管管建康周边巴掌大的地盘。
吏部尚书车胤,就是此前王国宝乱政时串联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孝武帝司马曜,申请拜司马道子为丞相时,拒绝在联名信上签字的那位。车胤因对司马元显如此明目张胆地揽权极为不满,便和御史中丞江绩一起暗中找到司马道子,希望司马道子出手扼制司马元显。
不料二人和司马道子谈完后便被人告诉了司马元显,司马元显立即追问司马道子:“不知车胤和江绩与您所谈何事?”。司马道子闭口不言,司马元显便不断追问,最后司马道子大怒道:“你整天把我幽禁在家中,自己独揽大权,难道我跟朝臣说几句话都不行吗?”。
出来后,司马元显立即叫来心腹:“车胤和江绩竟敢离间我父子!”,随后便命亲信逼迫车胤和江绩自杀。
桓玄、孙恩、司马元显就此成为东晋这位癌症晚期患者体内的三大毒瘤,而且还在不断扩散。
孙恩退回海上后到底盘踞在哪座海岛不清楚,不过从此前登陆点都在宁波甬江入海口附近判断,孙恩盘踞的海岛应该就在现宁波北仑区以北的岛上。
孙恩当然不会甘心在海岛上度过余生,自退回海岛后无时无刻不想着卷土重来。不过时过境迁,那位几乎不设防的谢琰已经被他杀了,他的新对手换成了虽名不见经传,但却始终无法逾越的刘裕。
刘裕驻守的句章城(今浙江宁波余姚东南)离孙恩最近,正好扼守孙恩最常选择的登陆点。因此,句章城和刘裕就成了孙恩一直想拔除的眼中钉。
句章城非常小,也就能容纳数百名士兵,就是说刘裕所属的守城士兵不足千人。但有刘裕在,句章城就固若金汤。
孙恩或亲自率兵或派大将不断登岸攻打句章,前后打了多少次不知道,只知道每次叛军来袭时,刘裕从不固守城池。刘裕每次都亲自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主动出城迎战。关键是刘裕每战必胜,“每战辄摧锋陷阵”。
当时在沿海驻防的官军大多军纪不整,经常骚扰周边百姓,官军和孙恩海匪一样成了当地祸患。唯有刘裕所部法令严明,严令禁止官兵私自出城抢掠百姓。因此刘裕在沿海各地百姓中口碑极好。
孙恩屡试不爽之后痛苦地得出结论:只要有刘裕在,句章就是天堑,无法逾越。
公元401年3月,孙恩被迫放弃句章,转而北上,由会稽郡北部的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登岸。
只是,孙恩可以换登陆点,刘裕也不是没有脚。“高祖(指刘裕)追而翼之”,出乎孙恩预料,刘裕在得知孙恩从海盐登岸后,立即率众赶往海盐,并集合当地百姓很快把海盐旧城修缮一新,成为新的驻地。
阴魂不散的刘裕彻底激怒孙恩,孙恩集结大军攻打海盐城。
因城内守军太少,刘裕没有硬拼。刘裕的战法是精选数百人作为敢死队,全都脱掉铠甲,只携带短兵器做肉搏用,列队完毕后打开城门,击鼓而进。
孙恩叛军原本就被刘裕打怕了,此次又见敢死队如此阵仗,早吓得没了士气,不等敢死队接近就一个个丢盔弃甲,大败而逃。刘裕立即命全体将士趁胜追击,再次大败孙恩,孙恩大将姚盛也被斩于阵中。
此后又经数战,刘裕从未有败绩,但毕竟守城士卒太少,孙恩虽屡战屡败,但人数仍占绝对优势。刘裕只能以计取胜。
这天夜里,刘裕命城内大部分守军全都藏匿起来,就好像坚守不住连夜撤军一样。第二天凌晨刘裕命人打开城门,只派几位老弱羸兵登上城楼。
城外叛军见城门大开,又见城头仅剩羸兵,便远远地冲城头喊道:“你们将军呢?还在城里吗?”。
城头羸兵大声回复:“昨晚已经连夜逃了”。叛军立即报告孙恩,孙恩信以为真,随即集结大军向城内进发。进城之后叛军果然发现除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无法逃跑的老弱病残外,早不见其他士卒身影,于是便松懈下来。
就在此时,刘裕和埋伏已久的将士们突然从各个角落掩杀过来,叛军措手不及,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伏兵,不敢恋战,争先恐后涌向城门,刘裕和将士们这一顿酣畅淋漓的痛杀。
孙恩奋力拼杀方逃出城外,这下彻底明白,只要有刘裕在,不但句章固若金汤,这海盐一样坚如磐石。
那就再改道。
孙恩继续北上,改为攻打吴国内史袁崧驻守的扈渎(也作沪渎,位于今上海境内的黄浦江入海口附近)。
刘裕当然不会放过孙恩,仍旧带着他那少的可怜的士兵紧追孙恩不舍。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471)
本文城头击鼓传花枝,城头铁鼓犹未振是哪个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